一封尘封百年的求救信,让埋骨巴黎的门罗总统长女,终于「回家」

照片

一封尘封百年的求救信,让埋骨巴黎的门罗总统长女,终于「回家」。

美国第五任总统詹姆斯·门罗(James Monroe)的长女伊丽莎·门罗·海伊(Eliza Monroe Hay),曾是华盛顿社交圈最耀眼的女性之一。她年轻时聪慧优雅,受过欧洲教育,既是拿破仑继女、荷兰王后奥尔坦丝(Hortense de Beauharnais)的挚友,又在白宫担任过“代理第一夫人”,为父亲门罗总统主持国宴、接待外国使节。然而,这位出身显赫的女性,晚年却孤身一人客死异乡,葬于巴黎无名公墓,连家族都一度忘却了她的踪迹。

直到一个世纪之后,一封微黄的求救信被人偶然发现,尘封的往事才被重新开启。


一封信,揭开百年谜团

故事要从一位退休小学老师芭芭拉·冯狄克(Barbara VornDick)说起。她在弗吉尼亚州长大,对美国历史和门罗时代充满兴趣。2018年,她志愿加入门罗总统故居“高地庄园”(James Monroe’s Highland)导览团队,为了让游客了解门罗家族的女性成员,她走进威廉与玛丽学院(College of William & Mary)的档案室,查阅当年的信件与手稿。

就在那堆脆弱的羊皮纸中,她意外发现了一封带有巴黎邮戳的信。那是1840年前后写下的求助信,笔迹颤抖而急切——寄信人正是伊丽莎·门罗·海伊。她在信中恳求法国国王路易·菲利普一世给予一间房间栖身,还提到自己“连取暖的煤都买不起”。这封信如同时间的裂缝,让冯狄克看到了一个被历史忽视的灵魂:那位被人误解为傲慢冷漠的总统之女,其实曾经历深沉的孤独与绝望。


白宫里的“影子第一夫人”

门罗总统1817年就任后,夫人伊莉莎白(Elizabeth Monroe)因健康欠佳,无法承担繁重的公共职责。于是,年仅二十多岁的伊丽莎挺身而出,代表母亲主持白宫宴会。她擅长法式礼仪,举止优雅,却因此被美国社交界视为“傲慢冷淡”。然而,冯狄克透过她留下的信件发现,伊丽莎并非冷漠,而是谨慎而自尊的女性——她努力让父亲的政府在外交场合显得庄重得体。

她的丈夫乔治·海伊(George Hay)是一位知名法官,两人婚后生活并不富裕。伊丽莎曾照料母亲和丈夫的病榻,他们在数日内相继去世。门罗总统晚年体弱,她又承担起照顾父亲的责任。直到1831年门罗去世,她几乎耗尽了所有精力与积蓄。


从白宫到巴黎的流亡

1838年,身心俱疲的伊丽莎踏上前往法国的旅程。她带着仅存的几件行李与纪念物,希望昔日的欧洲朋友能伸出援手。然而,她抵达巴黎后,发现那些旧日社交圈早已消散。她租住在香榭丽舍大道62号一间简陋公寓,靠卖掉珠宝维生。那年冬天,她在信中写道:“我没有足够的钱买煤炭,巴黎的夜晚比我想象的更冷。”

她的女儿霍滕西亚(Hortensia)早逝,外孙成为她唯一的牵挂。伊丽莎用残余的力量抚养外孙,直到1839年健康恶化,终因病去世。美国驻巴黎总领事丹尼尔·布朗特(Daniel Brent)在报告中写道:“她去世时身边无一亲人。”她被草草葬入巴黎一座无名公墓,墓碑上甚至没有名字。


她终于“回家”

冯狄克被伊丽莎的命运深深打动,决心让她“回家”。她成立了“让伊丽莎回家计划”(Bringing Eliza Home Project),通过历史学家、外交机构和家族基金会筹集资金。项目耗时多年,从追查墓地档案、确认遗骨、到与法美两国当局协调迁葬手续,每一步都艰难重重。

今年5月,伊丽莎的遗骸在法国航空货机上跨越大西洋,抵达华盛顿杜勒斯国际机场。机场工作人员特地在跑道旁肃立致敬。10月23日,她终于安葬在弗吉尼亚州里士满(Richmond)著名的好莱坞公墓(Hollywood Cemetery)——与父母及妹妹团聚,长眠于橡树荫下。


历史的温柔回响

在安葬仪式上,冯狄克说:“她的一生或许被误解,但她从未真正被遗忘。她回家了。”

如今,门罗故居展厅里新增了一个展柜,陈列那封褪色的求救信。信纸虽旧,却让人仿佛听见跨越时空的叹息——那是一个女人、一个女儿、一个母亲的声音。

被历史尘封的名字,终于在百年后,被温柔地唤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