族裔细分法市议会通过

亚裔细分

纽约市议会29日通过了一项具有深远影响的法案——《族裔数据细分修订案》(Data Disaggregation Revision)。该法案要求所有市立机构在收集人口统计信息时,必须提供更为细致的族裔与民族选项,让亚裔及其他少数族裔群体能够被更准确地“看见”与统计。当天,全体议员中仅一人缺席,法案获得一致通过,这一结果引发了亚裔社区的热烈反响。与此同时,亚裔美国儿童与家庭联盟(CACF)及多家社区组织在市政厅外举行集会,强调这项立法不仅是数字层面的修正,更是推动社会公平与文化认同的重要一步。

这项提案由皇后区市议员克里斯南(Shekar Krishnan)发起,他长期关注移民群体与数据公正议题。提案获得包括韩裔议员元在熙(Julie Won)、华裔议员李琳达(Linda Lee)、以及下东城议员马泰(Christopher Marte)等16名议员共同联署。法案要求纽约市各级政府部门在收集居民人口资料时,参考美国人口普查局的标准列表,纳入近百种更精细的亚种族(subgroup race)和民族(ethnicity)选项。例如,不仅仅勾选“亚裔”,而是细分为华裔、韩裔、日裔、越南裔、菲律宾裔、南亚裔等类别,并允许填写未列出的身份。支持者认为,这种细分能更准确反映城市多元族群的真实构成,避免被“大类标签”掩盖。

在当天的集会上,来自亚裔美国儿童与家庭联盟(CACF)、松柏之家(Homecrest Community Services)、华人策划协会(CPC)等团体的代表纷纷发言,指出细分数据的价值不仅在统计层面,更关乎资源分配与政策公平。发言人强调:“只有看见差异,才能实现公平。”他们认为,亚裔内部的社会经济差距极大——一些群体在教育与收入方面相对领先,但另一些群体却长期被忽视在政策盲区中。若没有更精准的数据支持,政府资源的分配将持续失衡,弱势群体将继续被边缘化。

然而,这项修订案在华人社区内部仍存在争议。一部分人担心,族裔数据的过度细分可能导致亚裔整体政治力量被分割,削弱亚裔在市政层面的发声权。此外,也有家长和教育界人士担忧,细分数据可能在教育政策上“反噬”华人学生,让他们在精英学校录取与资优项目中更易被贴上“过度代表”的标签,从而加深不公平。

但支持者则从另一个角度看待这一问题。在集会现场,17岁的华裔高中生吴钰婷以自身经历发言,她说:“小时候我常被老师误认为是韩国人或日本人,那时我甚至觉得做‘华人’好像不值得骄傲。”她坦言,成长在美国的第二代移民孩子常常在身份认同上感到迷茫,而数据细分能让他们重新找到被社会看见、被肯定的归属感。“只有当别人看见我们的存在,尊重我们的文化,我们才能真正自信地说——我是华人。”

CACF联席执行董事梁韶律(Vanessa Leung)也表达了类似观点。她举例说,自己所在的史泰登岛(Staten Island)华人社区在过去十年增长迅速,但官方统计数据却仍显示“亚裔人口极少”。“当数据不真实,政策也就不会跟上,”她指出。梁韶律认为,族裔细分不是在分裂亚裔,而是在强化多样性中的团结:“我们的多元被看见,并不会让我们更分散,反而让整个亚裔群体更强大,因为那意味着每一个子群体都能被重视。”

多位社区领袖也表示,这项法案的通过,是亚裔长期倡导“被统计、被代表、被理解”的重要成果。未来,他们将继续推动市府部门在教育、医疗、住房等领域落实数据细分原则,确保每一个族裔群体的声音都能进入政策决策的核心。

随着法案的通过,纽约市将成为全美少数几个实施族裔数据细分制度的主要城市之一。这项改革不仅象征着对多元文化的尊重,也标志着纽约市在公平政策与包容治理上的又一次进步。